首页 · 学生资助 · 政策法规

高职院校精准资助工作探究

作者:信息技术系 辅导员:钱冲  发布于:2017-05-17 01:49:28  浏览: 82036923次   分享至:

高职院校精准资助工作探究

信息技术系 辅导员:钱冲

 

高校资助工作作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一部分,体现党和政府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怀。同时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也是维护教育公平、保持社会稳定、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精准资助工作认定阶段

根据精准扶贫的指导思想,要做到精准识别,细致困难生认定,就必须精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体系。对于贫困生的认定,从流程上一般都是学生生源地地方相关民政部门对贫困生所在家庭进行初步摸排确认,当地民政部门就必须要在这一初步认定环节中做好把控,在对贫困生家庭经济普查的同时,也要充分发动基层群众,增强对于贫苦生家庭的困难识别,严格做好基层认定与审查,使学生生源地真实反映学生家庭情况。

除了基层民政部门的认定外,还要做好基层组织认定与辅导员意见相结合。完善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促进教育公平,是摆在每个高校资助工作者面前的课题。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今天,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时期,一部分学生容易受当今社会上唯利是图等不良风气的影响,甚至弄虚作假冒充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领取国家助学金。学校要严格依据《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和家庭所在地民政部门出具的贫困证明了解其家庭经济的真实状况。目前,在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流程,一般是班级首先成立评议小组并公示、学生申请、班级评议小组评议、辅导员审核、院系认定、学校评审等程序。通过学生在校日常生活消费水平表现,周围学生观察反馈、教师和辅导员群体调研,对贫困生进行民主评议的方式,排查出诸多学生生源地民政部门审查不够严格,以及部分学生受利益驱动,弄虚作假的情况。通过家庭经济普查和校内生活调查相结合,客观标准与主观需求相结合,做到高校认定的严格把控。

除了假冒充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外,也有部分学生家境确实困难,却因为自我认识的偏颇,害怕被同学瞧不起等因素,不愿意向学校提出资助申请。对于这部分同学,辅导员需要认真做好思想工作,进行正确的三观教育,向学生宣传资助育人工作的重大意义,帮助学生正确的看待自己家庭经济状况,做到不遗漏任何一位贫困生,从源头做好贫困生的认定工作。

二、精准资助工作评定阶段

在全面贯彻落实国家资助政策的基础上,执行精准扶贫的资助政策时,务必要落实好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标准。在资助管理过程中,在对认定的贫困生进行民主评议等级时,为了体现资助的及时性和公平性,需按照贫困生家庭贫困情况分为“一般困难”、“困难”和“特殊困难”三个档次。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级认定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程序混乱、标准不一的情况,其影响因素主要为:首先,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最低生活费标准难以界定,加之申请学生家庭情况复杂,无法用统一的指标体系进行评选系统算分,部分民政部门出具的家庭情况证明有水分等等情况都会影响学校对每位贫困生的认定。其次,在等级认定的过程中,要排除辅导员与学生的个人情感,主观判定等问题的发生,根据实际情况在各班级成立班级民主评议小组,成立系部贫困生认定工作组,切实监督贫困生的评议和认定工作。最后,由于部分学校院系辅导员或分管资助的老师流动性大,学生资助档案建设薄弱,有的甚至没有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档案,无意中造成一些同学反复受到各类资助,资助过于集中,而另一部分特别困难或遭遇突发变故的同学则无法受到应有的资助等级,造成资助工作不精准。

因此,综合以上在认定等级标准环节中容量出现的问题,必须建立学生资助个人档案,注重资助执行过程中对相关数据、信息的收集、审核与反馈,确保学生个人资助档案的真实、有效。以精细化、常态化管理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认定数据库,其次要建立对家庭突发变故的困难学生家庭开展动态认定机制,使常态困难和突发困难认定相结合,使实现精准资助具有较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努力做到对困难生早发现、早上报、早评估、早认定,强化资助工作中精准识别与认定制度,普及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三、精准资助工作育人阶段

国家大力扶持贫困生资助工作,是为了及时地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最迫切、最基础的生存问题,保证学生能够安心完成学业,解除经济方面的后顾之忧。物质上的贫困可以通过客观条件的改善快速改变,但思想观念上的贫困则是很多贫困群体无法彻底脱贫的根源。温饱之需远不足以解决困难学生的精神之需,资助方式往往缺乏人文关怀。总体而言,高校的资助工作体系的内容和形式还是偏于简单,往往形成重资助,轻育人的局面。

众所周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所面临的往往不仅仅是经济窘迫的问题,还有因贫困而带来的自卑、焦虑、孤僻、交际困难等心理问题,学生在校易受社会外界眼光的影响,因同学间不能很好的看待贫困生这一敏感话题而倍感自卑,不愿意向外界吐露家庭的真实情况,形成较为封闭的贫困生的独立小圈子,或者对社会不公正待遇愤世嫉俗,形成亚健康的心理状态,这些心理或者能力层面的问题也同样制约着学生今后的发展。因此,在重资助工作的同时,更要关注对于学生的育人工作,扶贫先扶志,做到思想先脱贫。高校辅导员要时常了解贫困生的思想动态,定期关怀学生心理情况,帮助贫困群体充分认识到自身优势以及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及时帮助学生树立精神脱贫、自强自立的人生理念。贫困生的精神脱贫教育是一项长期教育工程,需要辅导员在保护贫困生自尊心地点同时,培养这部分同学的竞争意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励他们认真学习,奋发进取,自立自强,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4.精准资助后续跟踪阶段

在高校资助工作中,如何落实好资助经费的使用也是高校资助工作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在落实资助扶持学生之后,一定要跟踪学生,以防受资助学生产生好逸恶劳和不劳而获的思想。资助学生需定期向老师反馈资助金额去向,如若发现资助对象出现铺张浪费的情况,必须及时加以教育,帮助学生的成长成才。学校每学期应对受助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进行复查,但在目前人力和财力成本极其高昂的情况下,每年进行大面积走访调查不太可能,也不切实际,学校鼓励学生诚实守信,如实申报,同时以点带面,将特殊困难家庭家访与随机抽样调研相结合。通过家访资助调研工作,真实贴近学生家庭情况实际,除了考察学生家境真实情况外,还可以更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校外的表现,保证资助工作有效性。

除了有贫困生资助外,还有部分同学申请生源地贷款等政策性贷款,由于种种原因有部分同学不能及时还款,造成个人征信的不良记录,在广大学生群体中造成不良影响,对学校资助工作的公信力构成严峻挑战。因此,在辅导员工作中要充分挖掘正面典型,树立学生诚实守信、关爱他人的意识。要积极响应国家、省级和学校资助管理中心举办的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多级联动,培养学生的诚信品格和感恩意识,对受助对象进行人文关怀和正面引导。定期广泛开展诚信教育主题班会、诚信征文视频比赛等各种形式的诚信感恩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诚信感恩教育。并通过评选励志之星,树立诚信感恩励志典型,发挥同学间的影响作用。在法律层面上,普及法律知识,让学生意识到公民个人诚信档案的重要性,避免学生逃贷、恶意拖欠贷款等行为。

 

建立高校精准资助模式,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学校、社会多级联动,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丰富资助服务制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资助教育的实效性,有助于不断完善资助教育制度,保障资助工作有效落实和教育价值的充分显现。

社交媒体

学校地址:江苏省昆山市马鞍山西路1058号邮编:215300学院总机:0512-57800788
版权所有: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 站长统计 © 2012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05075434号